•  

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共创辉煌!

政府信息公开网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群机构
  • 教学院部
  • 校务公开
  • 学术活动
  • 阳光服务
  • 校园风光
  • 全面教育
  2020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学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群机构
  • 教学院部
  • 校务公开
  • 学术活动
  • 阳光服务
  • 校园风光
  • 全面教育
协会动态

最新新闻

  • 2020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学...
  • 科大讯飞赋能英语听说教学 上海中考翻开新篇章...
  •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
  • 严谨为学七十载——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教...
  • 中央音乐学院公布2021本科招生考试办法 线上线下...
  • 妈妈必看!小儿眼科专家岳以英教授教你控制孩...
  • 焦作大学校长一堂精彩的思政课...
  • 山西通报校长殴打女学生逼其写检讨事件:校长...
  • 体育培训市场火爆:场地一票难求幼儿园家长提...
  • 教育部:2016年至2019年留学生学成回国占比达八成...
  • 70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外交部:中文有坚...
  • 玩具反斗城践行"R能量传递爱"公益承诺,...
  • 北京市2021艺术类本科批录取分AB两段 重要问题看...
  • 凯博校园环境:北京校园中的“颐和园”...
  • 深圳首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在南科大启动 聚焦...
  • 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思修与法基考试纲...
首页 > 校务公开

2020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学

发布日期:2020-12-29 17:48:43
2020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学术年会举行2020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学术年会举行

  12月19日,2020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为“守正创新:转型社会中的传媒经济”。此次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70余位传媒学界与业界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传媒经济的新逻辑、新问题、新业态、新理论、新路径、新模式。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忠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教授致欢迎辞,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会长喻国明教授亦代表主办方致辞,并宣读研究委员会换届选举结果。委员会推选喻国明教授继续任会长,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信训教授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范以锦担任荣誉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崔保国教授任常务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汉青教授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委员会同时还选举产生出其他16位副会长、2位副秘书长与27位常务理事。此后,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教授通过视频致辞。

  张洪忠教授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这次年会将为中国传媒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也为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方增泉书记提到,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是国内唯一的传媒经济与管理领域中专业的研究团体,汇聚了全国传媒经济与管理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研究会以社会中的重大前沿问题为导向,连接了学界、业界与政府部门,成为探索真知、促进学科发展、服务社会的重要智囊和平台。

  王润泽会长提到,此次年会的主题“守正”、“创新”和“转型社会”,也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感谢主办方举行了此次高质量的年会,这既是对2020研究的总结,又是提醒学界在2021年继续进步的出发点。王润泽会长也对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

张洪忠教授张洪忠教授 方增泉教授方增泉教授 喻国明教授喻国明教授

  在大会主题演讲环节,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崔保国教授以《技术创新与传媒变革的互动机制探究》为题,探讨了技术创新背景下的媒介变革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德寰教授以《断裂:中国社会泛话语媒介化的二元结构》为题,从消费理念和基层泛话语秀场与卖场结合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社会城乡的泛话语媒介化的二元结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以《智能化内容生产中的人机协同》为题,从人与机器协同的角度展望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以《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关系的治理创新》为题,阐述了县级融媒体的治理创新方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和根教授以《县级媒体推进深度融合的再思考》为题,从何为深度融合、深度融合为何可能、如何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了县级媒体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以《传媒经济研究的关键与进路》为题,提出了媒介大融合和小融合的问题,认为要以开放型和关系型的思路发展传媒业经济。主题演讲部分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汉青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 北京大学刘德寰教授北京大学刘德寰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 复旦大学朱春阳教授复旦大学朱春阳教授 南京大学丁和根教授南京大学丁和根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

  随后,喻国明教授主持主题对话“新时代传播前沿与人才培养暨《网络新媒体传播导论》发布研讨”。研讨嘉宾有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严三九教授、人民邮电出版社财经教育分社副社长武恩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副社长翟江虹、北京师范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社长邱恋、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曲慧讲师,他们共同了探讨了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与教材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

  下半场的主题演讲依然精彩纷呈,本届年会设立了“研究进路与范式创新”、“内容新机制与技术前沿”、“传媒规制与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与媒体融合”四个分论坛,以及“数字化融合”与“认知与非理性”两个博士生论坛。

  分论坛一主题是《研究进路与范式创新》,主持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韩晓宁副教授,点评人是上海大学吴信训教授。

  首先发言的是湖南大学的邓向阳教授,题目是《论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要素》。文章讨论了在新发展阶段中国要开发和提升哪些传媒发展要素来完善要素禀赋结构,推动中国传媒经济的增长。邓向阳教授认为,中国传媒经济整体实力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传媒经济的生产体系、市场体系等都还未完善,与国内许多产业相比,仍属于后发产业,仍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因此,中国需要基于传媒经济发展的现实,构建自己的经济理论。既不能将西方的传媒经济理论套用于中国传媒经济研究,也不能将中国经济学理论完全照搬到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中。

  第二个发言的是复旦大学的周笑教授,题目是《传媒经济研究的范式创新:时间视域与去中心化》。周教授认为,作为互联网+经济的底层结构,传媒经济正经历着结构性巨变,亟需更宏观、更富原创性和前瞻性的学术视野与理论框架来提炼传媒经济的基本问题,解析更具挑战性的现实困难。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出了基于个人数据主权回归、基于法律经济学的范式重构的相关对策建议。

  第三个发言的是上海大学包国强教授,题目是《中国传媒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及路径选择——基于AHP-熵权法的中国传媒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包教授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探讨传媒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出相关评价模型,并通过模型验证,得出传媒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估值。他同时发现参照实施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格局、把握双效统一、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有助于我国传媒产业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四个发言的是湖南科技大学黄洪珍教授,题目是《供给侧“加码”与“6S”助力: 我国报业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方向及转型路径探析》。黄教授认为在新媒体时代,我国报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破除旧载体旧内容旧流程旧市场等“五旧”、解决报业供给与受众需求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是报业破解当下困境、实现突围的关键所在。黄洪珍教授认为,在实践过程中更要把好方向,用好方法,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社会功能的关停并转,加速产业积聚,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实现我国报业整体的现代化,迎接我国报业此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五个发言的是北京工商大学吴玉玲副教授,题目是《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传媒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应用研究》。其基于生态位理论,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进化能力三方面入手,建构传媒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三家不同类型的传媒机构进行竞争力评价应用研究,清晰反映出传媒固有性质和传媒生态环境的互动匹配关系。

  分论坛二主题是《内容新机制与技术前沿》。主持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秦艳华教授,点评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教授。

  首先发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丁汉青教授,丁教授以“赠礼与回礼:“UP 主-粉丝”间的礼物交换机制”为题分析了B站UP主同人作品的属性、UP主与粉丝间礼物交换行为如何开展以及UP主与粉丝间“馈赠-接受-回礼”互动仪式链何以维系三个问题。丁汉青教授认为,连接 UP 主与粉丝间的同人作品具有显著的礼物属性;其次,回礼不需要以实体物品作为精神价值的表意工具,UP 主从粉丝点赞、转发、打赏等回礼行为获得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资本是重要的回礼形式;最后,UP 主与粉丝借助“馈赠-接受-回礼”互动链来建立与维系关系。此互动链得以展开的基础为“互惠”,得以巩固的“粘合剂”是 “信用”,得以维系的关键在于“回礼期望满足值”。

  第二个发言的是中国社科院大学的苏春艳讲师和清华大学王小斐工程师,题目是《区块链定义可信新闻传播》。他们首先对新闻 “失真”的生产、消费和传播三个位点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综合使用可追溯的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新闻“失真”问题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最后使用现有的技术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富媒体新闻区块链模型,验证了可行性。

  第三个发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刘茜讲师与其合作者硕士生刘子维,题目是《拟态、临场与共情:“沉浸感”在 VR 虚拟现实传播效果研究中的作用——基于两项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实验研究的综合探讨》。刘老师和她的研究团队该研究立足于三项 VR 实证研究数据,通过对不同主题、情境中虚拟现实的实践应用及传播效果检验,整合总结出了“沉浸感”在参与者虚拟体验中的关键作用,讨论了“沉浸感”在创造拟态虚拟世界、营造身心临场与唤起共情体验的潜力与佐证,识别该新形态媒介传播效果发生的认知路线与心理机制。丰富了虚拟现实与沉浸水平的相关理论,对拓展用户体验、构建传播效果的发生模型等方面均有深远的意义。

  第四个发言的是北京邮电大学的梁爽讲师,题目是《注意力经济驱动下的移动直播“新景观”:样态演进、情感价值与连接赋权》。该研究沿着“样态演进— 情感价值—连接赋权—未来进路”的逻辑线索,剖析了当下移动直播的媒介技术互动、 社会影响等问题。

  分论坛三主题是《传媒规制与社会治理》,主持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万安伦教授,点评人是清华大学的杭敏教授。

  第一个发言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江作苏教授,题目是《数字经济时代隐私保护与数据价值之平衡》。江教授从经济学视角探析隐私保护与数据价值之间的平衡,以期规制层出不穷的“窥私”行为和协调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自由流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二个发言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张勇军教授,题目是《传媒退出:场域视角下传媒资本、惯习与实践策略分析》,他借用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对媒介退出实践策略与媒介场域的资本、惯习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关联分析。张教授认为中国传媒业急需搭上技术快车,深化媒介场域的变革,既抓媒介融合也抓传媒退出,通过扶强汰弱,尽快从 供给侧淘汰一批落后传媒产能,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一批强大的传媒集团,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第三个发言的是上海大学的王虎教授,题目是《逻辑转变与维度构建—— 后疫情时代智能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他以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媒体运行逻辑转变为 基础,剖析现代社会治理体系背后的媒体传播逻辑,并重点从安全、信息、经济、生态四个维度提出智能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

  第四个发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杨雅副教授,题目是《我国网络直播治理政策的平行模式与多源流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二维模型》。该研究以51份中国网络直播治理的国家和地方政策文件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Nvivo质性数据分析软件,从基本政策工具和政策网络结构两个维度,对样本政策进行计量,研究发现我国网络直播治理中存在政策工具结构不均衡、政策网络激活不充分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网络直播治理政策的对策和建议。

  第五个发言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的姚姿如副教授,题目是《智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重塑:基于社会媒介化视域》。该研究认为对媒介素养教育范式的重新塑造是促进我国 社会媒介化进程的前提保障,是提高我国公民媒介素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满足未来智能时代传播需求、实现智能社会信息化的有力手段。

  分论坛四主题是《产业发展和媒体融合》,主持人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江作苏教授,点评人是上海大学的严三九教授。

  南京大学丁和根教授代武汉大学刘友芝教授第一个发言。题目是《媒体深度融合新模式:打造自主可控的特色化融媒体服务平台》。该研究指出,为适应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和“智能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传统媒体手机新闻客户端应创新升级的方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促进传统媒体深层次的体制机制、资本、技术、人才和商业模式等战略发展要素的系统化协同创新,打造为自主可控的特色化融媒体服务平台。

  第二个发言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的陈积银教授,题目是《X市区县融媒体建设的现状研究》。他以X事为例,提出了该市县级融媒体建设的不足,并针对问题给出政策性建议。

  第三个发言的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易旭明教授,题目是《嵌入治理体系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定位研究》,从国家治理、内容和服务等方面对县级融媒体建设提出建议,并指出县级融媒体核心服务定位是信息服务,通过信息与其他部门协同服务群众。

  第四个发言的是云南大学的李凤萍教授与其合作者文常莹。题目是《基于共词分析的版权政策变迁: 历程、趋势与逻辑》。她们选取1979-2020年间388份中央层面的版权政务政策文件为研究样本,运用共词分析方法,从高频主题词、政策聚焦点、政策工具等角度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版权实践 发展过程中政策管理工具在技术和市场的驱动下由单一走向多元,版权政策的焦点既有阶段性特征也有内在共同的演进逻辑,市场变革、技术发展与政府规制三者的动态平衡促进了版权管理制度的完善。

  第五个发言的是重庆大学的王军讲师,题目是《从专业化到归核化:我国图书出版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分析》。该研究以中国现有22家图书出版上市公司 2015—2019年为例,通过分析其多元化程度与公司经营绩效间的关系,认为图书出版公司 应适度布局优质图书出版发行资源、聚焦主营业务优势,并立足相关多元化,谨慎推行非相关多元化。

  分论坛五为博士生论坛,主题是《数字化融合》,主持人是西安交通大学陈积银教授,点评人是中国传媒大学李怀亮教授。

  首先发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杨嘉仪,题目是《内卷与开放:中外媒介融合学术场域对比研究》。本研究采用 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比较中外媒介融合学术场域的学科领域、研究范式与方法及研究热点,并提出兼重媒介融合的技术动因与经济学本质属性、采取多样化的研究范式与方法、遵循规范的研究取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丰富研究谱系是突破国内媒介融合学术场域内卷化的一种可能径。

  第二个发言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耿晓梦,题目是《虚拟现实新闻的组织采纳研究》,她面向行业实践,结合组织创新采纳相关理论,通过深度访谈,考察媒体实施虚拟现实新闻采纳时存在的困境,为媒体提出两点对策建议;还依据媒体采纳虚拟现实新闻的经验教训,围绕传媒组织有效采纳技术创新提出了几点策略建议。

  第三个发言的是暨南大学的李华,题目是《人机融合智能:一种新型智能网络和可能的信息交互媒介》,回溯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人类心智的溯源,通过发生学的视角对比分析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差异和优劣,从而演绎推导出人机融合智能的可能。

  第四个发言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泽溪,题目是《技术与人文的糅合:智能新闻的真实特征与伦理反思》,他认为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冲击生态的平衡,需要新的价值和理念进行约束和规范。

  第五个发言的是清华大学的郑玄,题目是《数字化时代中国电影工业 3.0 转型升级的问题与进路》。该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影视特效的发展矛盾,进而提出数字化时代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发展建议。

  分论坛六为博士生论坛,主题是《认知与非理性》。主持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禹建强教授,点评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李彪教授。

  首先发言的是清华大学的李唯嘉,题目是《“我觉得像是在玩游戏” ——受众对 VR 新闻的认知以及使用意愿研究》。该研究使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 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框架,从“娱乐性”“信息性”“适应性”以及“匹配性”四个维度探讨了受众对 VR 新闻的认知以及使用意愿。

  第二个发言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战伟,题目是《从“赶稿游戏”到“老板游戏”:新闻记者转型自由撰稿人后的劳动控制研究》。该研究将非正式工作的自由撰稿人在缺 乏基本劳动保障权利的前提下仍然努力工作的原因归结为“老板游戏”的存在,探讨了“员工”与“老板”身份界限的含混,“守望者”与“揽件工”的角色冲突,“做自己的老板”的现实实践与意识形态背后隐藏着多重矛盾。

  第三个发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陈雪娇,题目是《理性逻辑与感性逻辑的交互与协同:媒介内容生产的新范式》,她指出未来发展,媒介生产还需从价值理性的维度出发,在内卷的困境下实现内容供给侧的扩容与维系并调试优化需求侧无组织化的场景参与。

  第四个发言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杨颖兮,题目是《传播系统变革视阈下的非理性要素:一个分析框架》。该研究从媒介可供性的视角论证了非理性要素的重要性如何在新传播系统中 得以凸显,并借助“互动仪式”理论阐释非理性要素产生影响的关系路径与情感路径,最后尝试提出非理性要素在内容供给与舆论引导方面的启发意义。这一框架有助于增进对理性传统、情感公众、传播效果等问题的理解。

  会议最后,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教授主持2020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学术年会颁奖典礼。本届年会评选出2个终身成就奖、1个年度杰出人物奖、3个年度最佳观点奖、8个年度最佳成果奖(论文类)、5个年度最佳成果奖(著作类)、6个教师组优秀会议论文奖,以及6个学生组优秀会议论文奖。会议由上海大学吴信训教授致闭幕辞。

  吴信训教授总结道,此次年会内容充实、讨论热烈,与会嘉宾收获颇丰,是一次圆满顺利的传媒经济与管理盛会。

  附:2020年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学术年会获奖名单

  终身成就奖:华中师范大学江作苏教授、成都大学欧阳宏生教授

  年度杰出人物奖: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

  年度最佳观点奖:

  江作苏教授:中国媒体将进入经济权责叠加与分化的新时代

  朱春阳教授:县级融媒体中心应该成为建设的主体

  彭兰教授:智媒及传播场景

  年度最佳成果奖(论文类):

  丁和根:《我国传媒产业关联及其演进趋势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年第11期。

  王建磊:《新媒体产业资本流通与价值转移的影响机制研究——以网络视听行业为例》,《新闻大学》2020年第12期。

  朱春阳、曾培伦:《圈层下的“新网红经济”演化路径、价值逻辑与运行风险》,《编辑之友》2019年第12期。

  杭敏:Media Entrepreneurship A Revisit with a Decade of Progress Nordic Journal of Media Management Volume1-Issue2

  钟瑛、张思怡、邵晓:《数字时代的分享叙事、资本逻辑与社会后果——基于14家社交网站的分析(2005-2017)》,《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12期。

  姚建华:《全球平台经济发展中的平台劳动:类型、挑战与治理》,《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年第4期。

  崔保国、 刘金河:《论数字经济的定义与测算——兼论数字经济与数字传媒的关系》,《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年04期。

  陈瑞群:《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生态学范式:溯源、现状、前景、范例》,《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年第4辑。

  年度最佳成果奖(著作类):

  丁汉青、王军、苗勃:《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9年9月版。

  吕尚彬:《传媒产业演进与智能传媒发展》,红旗出版社, 2020年4月版。

  严三九:《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易旭明:《中国传媒规制绩效实证研究——基于有效竞争理论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喻国明:《中国居民的媒介使用图谱:全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0年12月版。

  教师组优秀会议论文奖:

  丁汉青、杨立奇、余冰玥: 《赠礼与回礼:“UP主-粉丝”间的礼物交换机制》

  王虎:《逻辑转变与维度建构——后疫情时代智能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

  江作苏、廖冬妮:《数字经济时代隐私保护与数据价值之平衡》

  李凤萍、文常莹:《基于共词分析的版权政策变迁:历程、趋势与逻辑》

  周笑:《传媒经济研究的范式创新:时间视域与去中心化》

  易旭明:《嵌入治理体系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定位研究》

  学生组优秀会议论文奖:

  李华:《人机融合智能:一种新型智能网络和可能的信息交互媒介》

  李维嘉、周泉:《“我觉得像是在玩游戏”——受众对VR新闻的认知以及使用意愿研究》

  陈雪娇:《理性逻辑与感性逻辑的交互与协同:媒介内容生产的新范式》

  杨颖兮、喻国明:《传播系统变革视阈下的非理性要素:一个分析框架》

  杨嘉仪:《内卷与开放:中外媒介融合学术场域对比研究》

  耿晓梦:《虚拟现实新闻的组织采纳研究》

  文字|齐瑜 包越坤

相关链接
 
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中国养老金     辽宁省建设工程造价     四川政府采购     沈阳市卫生局     南京教育网     恩施市崔家坝镇人民政府     江苏省常熟市花溪小学     奉化市城北中学     内乡教研网     德州市石芦街小学     荆州中考招生网     天域幼儿园     松滋实验初中     德州幼儿师范学校     上海市陆行中学北校     大丰市飞达路初级中学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     尤溪实验小学     石家庄职工大学     井冈山革命传统学院     鄞州区高桥镇中心幼儿园     汕头市长厦小学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网站     广东北江中学信息网     福州屏东中学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滁州卫生学校     江西省教研网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大埔虎山中学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logo_home